蒋介石一生权谋,为何却败走台湾?答案藏在他的“军师天团”里!
蒋介石在民国混了几十年,从黄埔军校校长一步步爬到顶,靠的不光是自己那点本事,身边总有几个关键人物帮忙出主意。这些人包括杨永泰、戴笠、陈布雷、宋子文和顾维钧,他们各管一块,杨永泰搞政治围剿,戴笠管情报监控,陈布雷负责宣传包装,宋子文和顾维钧拉外援。但蒋介石用人总
蒋介石在民国混了几十年,从黄埔军校校长一步步爬到顶,靠的不光是自己那点本事,身边总有几个关键人物帮忙出主意。这些人包括杨永泰、戴笠、陈布雷、宋子文和顾维钧,他们各管一块,杨永泰搞政治围剿,戴笠管情报监控,陈布雷负责宣传包装,宋子文和顾维钧拉外援。但蒋介石用人总
可这事儿,就在1948年的冬天,被南京的蒋介石和他在前线的爱将们,硬生生地给办到了。
为何每日读经的“圣人”,会说出“宁可错杀一千”?为何自称“救国领袖”,却将外蒙古拱手让人?这一切的根源,藏在他被权力欲吞噬的信仰深处。
一个一级上将的尊严,在香港启德机场,被一条狗和一句呵斥踩得粉碎。
可为了养活一个庞大的派系,愣是把自己的王牌部队给拆得七零八落,这又是陈诚逃不掉的宿命。
这顾虑真就这么根深蒂固?要知道老蒋当年连自己的结拜兄弟都能翻脸,对政敌更是从不手软,可偏偏对周恩来,硬是忍了大半辈子。
话说1975年4月5日深夜,台北士林官邸灯火通明,88岁的蒋介石在弥留之际,枯瘦的手紧紧抓着蒋经国的手腕,嘴里反复念叨着两个字:“溪口…溪口…” 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,眼睛还望着大陆的方向。
这个从湖南韶山冲走出来的青年,手里没枪没粮,带着一群穿草鞋、嚼草根的兵,用28年时间,从建党到建军再到建国,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。
1934年的南京,委员长官邸里正办着一场庆功酒会,气氛好得不得了。
他生前能调动百万大军,身后却连一块安息的坟地都定不下来,这事儿听着就透着一股子拧巴。
这就需要我们从历史记载中领悟和了解,如果“万恶的旧社会”这种极端语言出现在某些书籍中,就势必造成后辈人对历史的误解,而且,这种表述方式更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。
2024年台湾近代史研究所公开的一份历史日记里,有个细节让不少读者停了笔:退守台湾后,一位执掌防务核心的参谋次长,常在驻地看见士兵捧着饭盒发呆——盒里只有半块硬邦邦的糙米饼,菜汤清得能照见人影,连油花都捞不着。更扎心的是,他去后勤部门核查时,撞见官员把本该补给
整个台北都屏住了呼吸,都在等,等着看“太子”蒋经国名正言顺地接过那根权杖。
薛岳从年轻时候就投身军旅,1918年加入粤军,参加护法运动。那个时候部队在南方打仗,他从基层干起,当上尉参谋。1922年陈炯明叛乱,他护着孙中山和宋庆龄撤退,带队冲出包围圈。1925年第二次东征,他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,指挥部队攻下惠州城。部队推进过
好家伙,要说谁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懂排兵布阵的人,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,这个评价会落在一个“步兵排长”身上。
外人管她叫“蒋夫人”,但对于她自己来说,那些叱咤风云的日子,好像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。
蒋介石的政治生涯,是一部由对手与盟友共同书写的复杂剧本。他一生真正的敬畏,并非藏于临终的病榻,而是散落在与几个关键人物数十年的交锋与纠葛之中。这些情绪,早已烙印在他的日记、决策与最终的命运里。
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蒋介石日记手稿中,1970年代初的字迹已显颤抖,却仍难掩字里行间的愤懑。这位退守台湾的昔日政权核心,在生命尽头的私密记录里,将败走大陆的愤懑归咎于三人,尤其是最后一个名字,颠覆了世人对其恩怨的固有认知。
88岁的蒋介石躺在病床上,握着儿子蒋经国的手,用微弱的声音说出了藏在心底几十年的话:“经国,我这一生只敬佩一个人,畏惧两个人”。随后这句话被写入蒋经国的回忆录当中,变成解读蒋介石内心世界的关键线索
说起蒋家的事儿,从来就没少过热闹,尤其是这种临死前爆出来的猛料,一出来就能把圈子搅得天翻地覆。1997年蒋纬国走了之后,突然就传出来他卧病时说的话,说蒋经国不是蒋介石亲生的——这消息一散,连远在美国的宋美龄都坐不住了。